写有用的情节



  有些作者可能是受了现在电视剧的影响,文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关的器物描写,或是本来可以不用配角引出的情节非要让龙套开口说话。电视剧里那些植入广告是交了钱的呀亲——!有台词的龙套可能是剧组某个人员塞进来的亲戚呀亲——!你在文里写这些干嘛呀?

  一切情节围绕中心,一切描写服务情节。删除无关信息。

  一段对话/描写算不算无关内容不由说的内容本身决定,由它服务的情节决定。

  “今天天气真好啊。”

  “是啊。”

  “你吃了么?”

  “你饿么?”

  这一段对话非常没有营养。它是不是无关的描写呢?

  如果这一段对话出现的场景是

  1.两个路人相遇寒暄,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(×)

  2.一对曾今的恋人久别重逢,无话可说只好没话找话(√)

  熟人见面确实会寒暄天气问吃饭没有,这个情节确实是真实可信的,但出现在小说里有什么用呢?能推动剧情?能塑造人物?还是能增加点击?(如果是系列故事中别的故事里的人气角色来打一下酱油,能增加这部作品的人气,也是有用的一种表现)

  Ⅴ 创新,无招胜有招

  前面几课讲的都是定法。“文无定法”讲的是在学会了套路的情况下追求“无招胜有招”的境界,而不是马步都没有扎稳就开始嚷嚷着追求“无招”。

  一直按照套路写,看过类似作品的人马上就知道你要怎么写。狗血故事的套路只有那么几个,刚看开头就知道结尾,甚至于起承转合会出现哪几种角色都清清楚楚,完全没有悬念。匪我思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

  可以找一个容易模仿的对象作为起步的学习对象。之后要突破这个对象的桎梏是一条艰难的路,多看多练是唯一的方法,没有捷径。

  话说到这里又想到一个文风上“无招有招”的问题。风格模仿肯定不是抄袭。否则言情里那么多学红楼梦、学张爱玲、学李碧华的岂不是都成了抄袭。

  张爱玲的文笔学自红楼梦,但加入了欧风,自成一派。李碧华又学自红楼梦以及张爱玲,加入了森冷诡谲的风格,又开创一派。

  不过更多的人栽在了齐白石那句“学我者生,似我者死”上,一辈子也就学得前人大家几成相似,却没能再突破,创造出自己的风格。

  要看至成诵,方能化用,而不是盗用。化用的基础是把一个作者的作品看到能背下来的程度。背的过程是一个消化别人文字的过程,只有消化掉了才会变成自身的营养。这就是为什么好词好句要背,而不是直接从摘抄本上挪到文章里。

  举一个化用的例子。

  张爱玲《倾城之恋》

  两旁垂着朱红对联,闪着金色寿字团花,一朵花托住一个墨汁淋漓的大字。在微光里,一个个的字都像浮在半空中,离着纸老远。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,虚飘飘的,不落实地。

  匪我思存《佳期如梦》

  只听着阮正东在电话里胡扯——走廊里贴着银灰色的墙纸,墙纸上头印着一朵一朵小小的花,被灯光一映,每一瓣银色的花瓣都似凸出来,佳期拿手指去摸索着,才知道其实是平的。她摸索着那些花儿,小小的一瓣一瓣,银灰底子银色花,她认了半晌,才认出那是玫瑰,一朵一朵,挨挨挤挤,开在墙上。

  匪我思存《殊途》

  她从包房里出来,走廊的吊顶很低,光是俗艳的粉红,映着两侧墙纸上一枝一枝银色的花,微微漾起红光,银红。她无意识的拿手划过墙面,凸凹的花纹,一直走完走廊,才发现原来是百合花,伶仃的细长梗子,翻卷的花瓣。

  这几段很明显只是风格像,语句没有一样的。

当你把希望放在别人身上时 你会选择等待;当你把希望放在自己身上时 你会选择奔跑。 越努力,越幸运。